搜索
您的关键词
张锁江代表:推进中试基地建设,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24-03-11 10:53:44
中国教育报讯(记者 张欣)近年来,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支撑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但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发现,“从总体上看,高校与企业脱节、技术和市场脱节的问题仍然存在。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中试环节成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链条中的明显断点,许多科技成果停留在了从高校院所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张锁江在调研中了解到,企业有资金、产线以及工程化方面的优势,也对市场熟悉,但对前瞻技术和人才存在需求,而高校正好有这些优势,二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张锁江认为,“中试”作为一种把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实际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和工程技术验证,是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实训及培养基地。在化工、能源、材料等过程制造业中,“中试”的作用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在国家层面上还缺乏对中试基地建设的专门支持、监管和评价体系;在人才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环评安评审批、中试产品销售等环节都存在困难。因中试能力弱、中试服务体系不健全产生了一系列制约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或“断点”,导致其难以有效支撑科技成果高效、快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为此,张锁江建议加强国家层面的中试能力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具有行业共性或技术共性的高水平国家中试创新基地,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科技部主导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全过程、全链条衔接,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平台体系。同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中试基地建设安评、环评审批,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中试产品销售,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出台专门政策,支持中试基地建设,真正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和高质量成果转化的深度融合和双重突破。
“高校也要改变传统的研发模式,探索‘学院—研究院—中试基地—产业示范应用’四位一体新模式,从课题立项开始,就跟企业一起研讨,企业员工和科研人员共做研究,更快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张锁江说。
来源:《中国教育报》